“妈妈,我要跟青蛙拍照!”
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拉着母亲,从我身边匆匆而过。循声望去,前方一个绿油油的青蛙人偶,正被好几个孩子团团围住。
这只“青蛙”穿一身带黑斑纹的绿衣,顶着圆滚滚的白肚皮,手提杆子上系着一串充气小青蛙玩具,脖子上还挂着一个收款二维码,正手舞足蹈地吸引路人注意力。
两个月前在苏州街头看到这只“青蛙”时,没想到它还是个不大不小的网红,俗称“卖崽青蛙”。网民上传的视频显示,由不同人扮演的“卖崽青蛙”在各地大街小巷频频现身,有的会向路人敬礼致意,有的还会当街热舞,引发喝彩一片。
“卖崽青蛙”再次受到关注,是一周前在上海。这次被热转的视频中,“青蛙”不再耍宝逗笑,而是被几名城管拦截,还被命令当街褪去“蛙皮”,摘下头套。“网红卖崽青蛙上海落网”的话题,瞬间冲上微博热搜榜榜首。
上海市城管执法局局长徐志虎回应当地媒体询问时说,卖崽青蛙”实际还是在兜售玩具,违反了上海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中关于“禁止擅自在公共场所设摊经营、兜售物品”的规定,对行人和环境也造成干扰。他也补充,对于这种社会影响较小的违法行为,一般还是会采取“审慎监管、柔性执法”。
不过,视频中的城管严厉命令小贩“衣服脱掉,气球脱掉”, 还语带轻蔑地说:“每天在这里,像什么东西!” 这令许多网民对“柔性执法”的说辞并不买账。另一方面,被查处的“青蛙”脱下人偶装后,露出的是一个年轻男子的无奈背影,进一步激发网民的同情。
紧接着,越来越多“卖崽青蛙”扮演者的照片在网络上涌现,有年轻人,有中年人,还有年过半百的老人。其中一张照片里,“青蛙”脱下头套后,露出一个头发花白、神情沧桑的年迈女性。有人评论:“她融入不了年轻人关于青蛙玩偶的梗,只知道把自己塞进这个闷热的玩偶服里,一天能拿到的钱就够自己吃好长时间的饭。”
随着一只只“卖崽青蛙”脱下萌态可掬的玩偶服,人们看到了藏在逗趣外表下的残酷现实,也看到了中国经济的困境和隐忧。
中国国家统计局本周公布的4月份经济数据显示,当月工业增加值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、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表现均不如市场预期。与此同时,出口增长放缓,进口大幅收缩,房地产开发投资继续走弱,凸显内外需求同时疲软的困境。
与此同时,尽管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逐步降低,但青年的就业压力依然严峻。16岁至24岁的人失业率在4月份升至20.4%的新高,而这一数字在去年12月还只有16.7%。
一些经济分析师由此担心,防疫放开后迎来的首波经济强势反弹只是昙花一现,居高不下的青年失业率预示中国经济复苏的动能正在减弱。随着悲观情绪扩散,高校毕业生人数创下新高,经济螺旋式下滑的风险将越来越大。
扮演青蛙的人里,有多少是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,中年失业的一家之主?他们是在多少次求职遇挫后,才决定披上“蛙皮”,走向街头?就像网民调侃“卖崽青蛙”时所说:如果不是生活所迫,谁会狠下心来卖崽?
事实上,要在“青蛙”界脱颖而出并非易事。从网络视频来看,生意好、能走红的,要么会表演独特才艺,要么会卖萌撒娇,或是对顾客特别热情。还有人把“卖崽青蛙”和红遍大江南北的淄博烧烤相比,认为二者都是靠接地气的服务精神“出圈”。
“卖崽青蛙”走红,既折射了经济不景气大背景下民众艰难维生的现实,也展现出中国老百姓百折不挠、随机应变的韧劲。相比之下,部分地方政府的处理方法显得古板而僵化。
去年底以来,上海、北京、深圳等多个大中城市相继对地摊经济松绑,允许一度被禁止的流动摊贩重出江湖。“高大上”的一线城市政府放低身段拥抱“接地气”服务,无疑是要为经济多寻一条活路。但这边厢官媒正宣扬“城市烟火气”,那边厢城管就怒斥小商贩“像什么东西”,令人对官方态度捉摸不定,也难以提振民间商业信心。
“卖崽青蛙”不会持续走红,就如地摊经济不是振兴经济的长远之计。但即便是作为临时止痛药,它们也能为舒缓就业压力、稳定民众收入发挥一定作用。只要“青蛙”们没有对公共秩序造成重大干扰,他们就理应在城市里有一席容身之地,而不是成为围追堵截的对象。
淄博烧烤的成功引发各地争相效仿,但地方政府真正应向淄博学习的,并不只是简单地划定烧烤区,或是喊几句鼓励地摊经济的口号,而是因势利导的求变精神和灵活应对的管理智慧。
文章为互联网资源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发布者:ChatGPT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fangxiaofeng.com/hot/4178.html